身为第一代移民的新未名律师事务所的蔡茫茫律师,本着为了孩子,为了其他华人,为了其他美国公民,也为了自己的意愿,辛勤笔耕,重现从排华法案到今天的美国华人移民史的百年风云,不仅为了不忘史,更为了读懂史。
此为蔡律师美国华人移民百年风云连载(十)。
啊,已经写到连载十了。会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作者计划一直连载到总统大选(编者注:此连载写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还有很多内容要写,希望每篇连载都用事实给你带来新的信息和感受。需要写这么多吗?写这些是为了什么呢?我要反问,刚落成的,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非洲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又是为了什么呢?
非洲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国家博物馆
答案在博物馆的网站上有:
(1) Provides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to explore and revel in this history…(为有兴趣了解非裔美国人文化的人提供一个探索及欣赏其历史的途径…)
(2) Helps all Americans see how their histories are shaped…(帮助所有美国人看清楚他们的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
(3) Explore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American and shares how American values are reflected in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探究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分享美国价值是如何反映在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中的…)
(4) To work with institutions that have explored and preserved this important history…(便于与已经探索并保存这一部分重要历史的机构合作…)
你看,除了博物馆的名字,所有的四大主题也都和历史紧密相关。非洲裔美国人有独特的难忘历史,我们美国华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排华历史过去了,美国内战不是也过去了吗?过去的历史,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还是影响到你今天的identity,自我认知。如果博物馆不回避过去的丑恶,即使有些展品达到少儿不宜的程度。那么,我们也应当有勇气和耐心正视,在我们今天居住的土地上,过去曾经发生的不幸和暴力。
排华法案的正式名称叫什么?就叫Chinese Exclusion Act吗?不是。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的时候,正式名称是“为实行一些有关华人的条约要求(而制定)的法律”(An act to execute certain treaty stipulations relating to Chinese)。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首先有排华动机,然后和清朝政府谈判,施加压力,改订新条约,里面提到可以由美国政府regulate or suspend(控制或暂缓)华工,然后再制定新法律排华。这一环套一环,制定法律是为了实行条约呀。至于这条约本来就是在你的压力下签署的,那就对不起,不提了。
1882年的排华法案是不许华人入籍,不许新的华工到美国。1888年的Scott Act不许已经居住在美国的华工离境后再返回,并经过上一节连载中提到的Chae Chan Ping v. United States一案由最高法院确定。那么已经在美国还不肯离境的华工呢?前面提到过,1892年的Geary Act要求他们必须登记取得许可证,还要找到白人作证明才能发给;如果没有,就要赶走。
最高法院在1893年的冯越亭案(Fong Yue Ting v. United States)中再一次确定刚通过的这份新排华法 (Geary Act) 符合宪法。此案涉及到三个没有许可证的华人,其中有的是在中华会馆的支持下拒不申请歧视性的许可证,有的是找不到白人来证明他的合法身份。最高法院提到,法律要求有白人作证明是有道理的,因为华人对于在誓词下提供证言不认真,并且华人作证会有利益冲突,这个就和其他人入籍时需要有证人是一样的嘛。
那么,为什么其他各种族的人居住在美国都不要许可证呢,这不是违反了宪法的equal protection(平等保护)原则?最高法院说,这个就和是否允许外国人入境是一类问题,是否要赶外国人出境,如何赶,这是国会在主权范围以内的事。你们华人不是美国人,是外国居民,不受美国宪法的保护。
问题是,所谓华人是外国居民,不是美国公民,这正是此前的排华造成的。是1882年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籍,而七年以后最高法院在Chae Chan Ping 一案里面却指责华人不肯融入美国认同美国。排华的依据,最高法院推给国会,国会推给“民意”,可见影响民意的重要。每逢有抗议活动,都有一些人讲,在法制国家,抗议不解决问题,只能走法律程序,云云。试想,关于同性恋是否能够结婚的问题,如果没有民意推动,只依靠法理讨论,法庭挑战,能成功吗?
新的华工不让来;已经在美国的不能探亲成家(后面会提到,因为美国的限制,一百个华工里面就有九十几个没有老婆),逐渐自然凋亡(一些作品描述过孑然一身的老华工,存了一辈子钱,没有妻子儿女);还有的因为遭到各种限制,没有许可证,而被迫或“自愿”离开。曾经占到加州总人口百分之十的华人,曾经几十万来到美国的华人,终于只剩几万人了,而且大多聚集在各城市的唐人街里。
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又不要单独的许可证了,现在的回美证(Advance Parole 和 Reentry Permit)又不会被美国国会突然废除。有关系。你的签证和回美证上不是有附注,即使持有这个文件,还是有可能会被拒绝入境?这里面的法理依据,最早就来自最高法院审理排华案例时确立的plenary power(全权), 让政府部门有全权决定移民和签证问题。
你是否曾经担心自己或者亲属的签证被拒?Plenary power让签证官可以根据“自由心证”来决定签证申请人是否有移民倾向,是否要被拒;让移民官可以决定你的条件是否符合H-1B工作签证或者绿卡申请(比如说research contribution(对科研所作的贡献)是否足够significant(有意义)),是否要发RFE (Request for Additional Evidence要求添加更多的证明文件)。
不管怎么说,现在美国又有不少华人了,虽然还没有达到当初在加州的比例,而且每年还有七八万华人取得绿卡,对吧?是的。这七八万人里面,有一半左右是各种亲属移民,还有很多是政治庇护的,留给职业移民及其家属的只有一万多一点。工作签证也有名额限制,目前每年需要抽签。相比之下,每年新来到美国的留学生就有十万人以上,还有若干万的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以及他们的家属。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很可能大部分都拿不到绿卡和工作签证,需要离开美国。这和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是不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华人大量进入美国,同样是受到法律限制难以定居。
冰岛有三十多万人口。爱尔兰有四百多万人口。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是中国得到的移民配额和这些国家是一样的。每年只有这么几万人取得美国绿卡,你觉得美国华人的总数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加?
你也许觉得周围华人的数量增加很快,一是因为很多华人是最近三十年来的,还没有象过去的华工一样老死(华人家庭的子女数量是另外一个话题);二是其中很多也许只是留学生和拿短期工作签证的。
每年有十几万中国学生学者来到美国,好多哦,好厉害噢。很多吗?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82年,排华法案(当年10月)通过的那一年里,就有四万华工来到美国。那时候美国才只有五千万人口。按照比例,相当于现在一年有二十五万华人来到美国居留,取得绿卡(那年代还没有绿卡,一般人进入美国就算取得定居,哦,除了华人以外)。1882年的华人比例,现在有吗?
美国是移民国家,是持续几百年来自全世界的移民让美国取得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从建国初的十三个州,到横跨两大洋,不过短短几十年。是人口的飞速增长支持了美国领土的扩展。墨西哥为什么丢掉了从德克萨斯到加利福尼亚的大片土地?俄国沙皇为什么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重要原因是居民不够。
这些事和排华有什么关系?有关系。从1870年到1880年,短短十年里面,美国人口快速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千多万人。这么多人里面,有那么十几万二十几万华工,很多吗?就至于搞得就业紧张,社会不安了?从1882年排华开始,此后的几十年,美国人口同样是每过十年就增加一千多万人。是否排华,在人口数量上,经济上,有什么区别吗?
有一些学术文章强调排华的经济因素,甚至说是主要因素。这个不可取。就象有些“历史学家”热衷于谈论,在非洲也有黑人奴隶,在美国也有黑人奴隶主(甚至比白人奴隶主更早),这种用放大镜找细节的研究是主次不分。
这些事和今天有什么关系?有关系。Recession comes and goes(经济萧条来来去去)。就业难免会恶化,工作职位流失海外,工资在全球化压力下无法增长,这都是现实的事。到那时,抱怨外人,包括某个族群,用不正当竞争从海外抢走工作,用签证和移民政策从国内抢走工作,这种声音会更大。除了经济因素,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族群关系,政府法律,社会风潮,媒体论调。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是历史有自己的逻辑,是否睁眼去看是你的事。
作者:蔡茫茫(新未名律师事务所)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美国剑知信息网”
请读者广为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其他媒体如要转载,请联络本公众号。
《美国华人百年风云(9)从林书豪答“我是谁”看排华法案的原因》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授权:[email protected]
阅读原文 Read more
阅读“美国华人”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