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vs清零——与中国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先生的商榷【时政大视野】第54期(音频)

共存vs清零——与中国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先生的商榷

注:吴尊友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导读:
从2020年以来,欧美各国都选择了与新冠病毒共存,即全民免疫之路;而中国独辟蹊径,选择与新冠病毒清零的道路。中国流行病学权威吴尊友的文章是清零政策的代表作,现在被海外学者逐一反驳。内容丰富而独特。

撰文/主播:杨子竹

中国大陆读者请点击下面播放器收听音频:

近日、新京智库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的采访(链接),笔者针对吴尊友先生的言论分别列出七条,进行商讨和反驳。

1、“外堵内清”政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对新京报新京智库表示,欧美国家在面对奥密克戎毒株时没有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导致了全球的扩散。这不仅使得其本国疫情形势变得更严峻,也造成了疫情进一步向更多国家传播扩散。中国目前的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

反驳:欧美各国在收到世卫组织的紧急通知后,立即采取了紧急断航措施,及时了解Omicron变异病毒的特性,并根据科学家的建议采取了加紧接种有效疫苗活动,针对少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实行限制其活动范围,欧美各国采用科学的防疫措施防疫,竟然被吴尊友先生信口开河地说“欧美国家在面对奥密克戎毒株时没有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导致了全球扩张”?这种甩锅的说辞怎能令人信服?

2、疫苗的有效性

再次,尽管国内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但有些接种了疫苗的人感染以后,由于其症状比较轻,或者根本没症状,导致了隐匿性感染。等到再被传染的人出现重症去医院就诊时,已经传染了一片

反驳:鉴于世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报道,中国的灭活疫苗几乎不具有对Omicron的防护作用,实验证明即使接种三剂灭活疫苗,个体的“中和”抗体水平仍然非常低,只有以信使RNA疫苗取代才可以防止Omicron ,这些发现促使世界科学家和公共卫生研究者必须重新评估灭活疫苗在全球抗击新冠中的作用。吴先生是不知道灭活疫苗对Omicron 的无效?怎么推到出“国内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接种了疫苗的人感染以后,其症状比较轻,或者根本没有症状”?在Omicron面前,打过灭活疫苗是没有作用的。这种蒙蔽双眼的解释是自欺欺人。

3、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

新京智库问:2021年12月中下旬以来,欧美多个国家以及南非等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几乎都有破纪录现象。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所致?

吴尊友:最重要原因是他们抗疫不力,当奥密克戎毒株造成传播后,美国、英国等没有采取任何有效防御措施,反而放松了防御:该隔离的时候不隔离,或者隔离的时间缩短了。可以说,他们是在任由奥密克戎毒株传播。这使得其本国疫情更加严峻。

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疫情产生了较大影响。因为美国、英国等的出境旅行并没有限制。美国一天确诊100多万例,这其实无形中就大大提高了向世界各地扩散疫情的风险。中国的输入性病例主要就来自美国,包括奥密克戎毒株病例在内,主要是来自美国。虽然南非是奥密克戎毒株最早发现的国家,但在向世界范围内传播扩散(奥密克戎毒株)中真正起核心或放大器作用的是美国、英国等。

反驳:欧美防疫是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科学防疫措施,具体来说,正如德国著名病毒学家Drosten所说:“结束大流行的前提是两个,第一是一个社会的群体广泛接种有效的新冠疫苗,这里强调一下是有效的,第二是整体社会已经被广泛感染过。这两条缺少一条,就无法结束新冠大流行。”欧美国家依据各自使用的有效疫苗对Omicron 防护有效率67%,防止住院治疗有效率90%的优势,加上各国疫苗高接种率,正在践行Drosten教授走出疫情的道路。

本月19日,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Christopher Murray在《柳叶刀》发表重磅文章,欧美国家会在3月底结束大流行,而中国这个“零病毒战略”的国家仍将存在问题,由于Omicron 的极高传播率,中国将不可能永久排除Omicron 的冲击,它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虽然欧美日增感染人数高,但是在比较高的有效疫苗接种下,多数人都是轻症。人均拥有ICU病床的高比率使得欧美可以从容应对Omicron,经济保持继续开放,民众享有相对比较好的自由度。看来吴先生没有理解欧美防疫的最精髓的部分。

4、疫苗的保护性

吴尊友:像美国一天确诊100多万例,英国一天确诊一二十万例,法国一天确诊二三十万例,这些都有受奥密克戎毒株影响。比如,2022年1月12日天津公布的107例病例,仅1例未接种过疫苗,其余均接种过,甚至有32例完成了加强针接种。

这就是说,接种疫苗对于预防(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效果非常有限,虽然可以预防重症。这种传染性增强和我们平时讲的传染性增强的意义还不一样,它是突破了疫苗的保护作用。

反驳:吴先生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天津107例病例,其中106例接种了灭活疫苗,只有1例没有接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灭活疫苗的无效,而不能说明欧美的mRNA疫苗无效。以上提过:mRNA疫苗对Omicron 的防护有效率是67%,对住院治疗有效率90%,死亡率降低20倍。

5、病毒的终结者

新京智库:有一些病毒学家认为奥密克戎毒株是新冠病毒的终结者,症状轻危害性没那么大。那是否可以理解为新冠病毒在奥密克戎毒株影响下,可能变成流感一样?

吴尊友:可能性很小。因为流感是上呼吸道疾病,它主要感染咽喉部位;冠状病毒是下呼吸道疾病,主要感染肺部,也有可能感染人的其它器官。病毒感染的部位不一样,出现的症状就不一样,肺部感染容易引起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就很少引起肺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即使是病死率较低的奥密克戎毒株,也比流感高。

反驳: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告诉我们,Omicron 变异病毒只是感染人体上呼吸道,而不会到肺部,而且容易通过上呼吸道感染。这就是Omicron 为何对疫苗接种的人多数是轻症的原因。

6、疫苗能免疫?

新京智库:除了日常防护,疫苗是有效措施。从全球角度来说,中国的疫苗接种率是最高的国家之一(80%以上)。在2021年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你说“谁最先把疫苗接种率提高上去达到群体免疫率了,谁就可以最先打开国门”。你觉得2022年我们能否打开国门?
吴尊友:这个问题现在就变得复杂了。原来我们根据历史经验判断,只要疫苗接种率达到某个临界值,就能形成群体免疫,即使有病例传入,也不会造成流行,这样就可以打开国门。这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我们对医学生物学方面的理解得出的结论。

但是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以后,使得我们的认知又被刷新了。特别是像美国和英国等的疫情,以及我国近期天津的疫情,都说明我们现在的疫苗还抵挡不住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那疫苗的有效性也就在于减轻感染后的症状,减少死亡,而在预防传播,控制疫情扩散方面的效果可能不像我们原先想象的这么好。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由于他们对疫情的认识以及宽容度更高,我之前说“谁的疫苗接种率高,谁就可以先打开国门”还是成立的。对中国来说,现在还不好判断。由于中国现在采取的政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不一样。所以,疫苗接种到一定程度后,能不能打开国门,什么时候打开国门,怎么打开国门,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反驳:许多中国人不理解,包括吴先生也不理解,有效疫苗加自然感染,到一定程度才能走出疫情,中国几乎完全没有自然免疫,中国人群是naive to virus,就算全世界哪儿都没有疫情了,病毒还在那儿,免疫的是别人,不是你。中国一旦开放,仍然是人间炼狱。澳大利亚去年8月份接种有效欧美疫苗 的接种率达到80%的时候,澳大利亚政府就宣布放弃零新冠病毒政策,采用欧美的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在医院承受范围之内允许适当感染。今天澳大利亚成功地走到与病毒共存的道路,以最低的死亡率成功跨越。随着新西兰二月份转轨,中国成为唯一的清零政策的国家,中国的疫苗接种率高于澳大利亚,为什么中国不敢开放呢?疫苗的问题嘛。

7、真能清零吗?


(1月2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75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通报北京疫情)

新京智库:新冠病毒肆虐两年多了,你是否觉得我们的防疫策略需要适时做出调整?

吴尊友:进一步调整、完善是必要的,但是什么时候调整,怎么调整,现在不清楚,因为现在还没有“一招制敌”的好方法。所谓“一招制敌”就是,比如用疫苗或药物能一下就把新冠疫情控制住了。如果有这样的措施,上级领导也会很容易采纳。现在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防控效果,单一的措施或者“1+2”的措施都还不能完全控制住疫情。

反驳:中国错误的清零政策越早放弃损失越小。

吴说: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比较一下英国、美国和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效果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医疗能力和水平都不如英国、美国,但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效果远远胜于他们。

反驳:选择错误的清零政策,不但会导致中国的经济衰退,还会带来巨大的次生灾害,其损失是无法计算的。吴先生说中国的防控效果远远胜于英美可笑了,有句话说的好“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美”。

结语

综上逐一反驳吴尊友的7点,在这场已经持续两年多的抗疫的较量中,欧美选择了科学的与病毒共存的抗疫之路(第一是社会的群体广泛接种有效的新冠疫苗,第二是整体社会在医疗承受的范围内被广泛感染。这两条缺少一条,就无法结束新冠大流行)。今天世卫组织欧洲主任表示,欧洲即将走出疫情。1月19日《柳叶刀》的重磅文章中,克里斯托弗·默里教授同样指出欧美三月底走出疫情。

后疫情时代中国需要尽快增加公共医疗资源,引进西方mRNA疫苗,放弃新冠清零政策,走欧美抗疫之路,方能使得中国尽快走出疫情。

参考文献
https://www.economist.com/asia/2021/08/28/australia-is-ending-its-zero-covid-strategy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21/12/03/how-prepared-for-omicron-are-america-and-europe
https://www.ft.com/content/afc1eecc-8b3d-4b98-8b65-3520862fb5da
https://idp.nature.com/transit?redirect_uri=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d41586-022-00079-6&code=29013b56-69e7-40ca-9a91-1768a0f5625d
https://www.cidrap.umn.edu/news-perspective/2022/01/new-data-show-booster-doses-protect-against-omicro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