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
第1300篇文章
2018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乔治·史密斯(获奖者之一),打破了大学和所在小城的平静。在同事和学生眼中,乔治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这位科学家,一睹他的风采。
正文共:290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撰文:张冰等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格雷格·温特( Gregory P. Winter),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乔治·史密斯,和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
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所在的城市,哥伦比亚( Columbia ),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城。当地华人亲切地戏称其为“哥村”。此称呼也名副其实, 因为除了周末大学橄榄球比赛时的热闹外,这个只有12万多人的城市,平日里是个沉睡宁静的比中国的一个乡镇还要小的“村子”。
10月3日凌晨,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突然打破了哥村的宁静!一大早微信群里已经有群友在恭喜“哥村”人了。一看居然是我们系的一位刚刚退休的老头,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个奖来得确实有点意外。1985年乔治发明了一个叫“Phage Display” (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同系的人都知道,这一发明还被放在系里的网站上宣传,每年研究生招收新生时,这个技术是系里一个骄傲的卖点。噬菌体展示技术就是让细菌病毒把外来基因表达出来,产生的蛋白质就露在噬菌体壳外,以便研究人员高效率地筛选和这个蛋白质相结合的蛋白质或者核酸。形象地比喻一下,就是说,乔治发明了一个神奇的鱼钩,一下子可以通过噬菌体撒出上百万个钩,鱼还能跑哪里去呢?
乔治·史密斯教授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发布会上讲话片断,生动形象地解释他的技术。(视频由张冰提供)
可是,自从有了“two-hybrid”(双杂交)和其他方法后,学术界用这个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人就不多了,似乎只是那些搞药物研究的人在用。果然,应用乔治的技术研发出抗体新药的英国科学家格雷格·温特( Gregory P. Winter),和乔治平分一半的奖金。另外一位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因为在酶的定向进化方面的创新和贡献,荣获另一半的奖金。
乔治·史密斯于1963年从费城近郊Haverford学院获得生物学士学位,1970年在哈佛大学取得细菌和免疫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75到2015年任密苏里大学生物系教授。目前为生物系荣誉教授(退休)。他退而不休,仍然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史密斯在学校新闻发布会上。 (图片由杨文芳提供)
乔治·史密斯是密苏里大学1839年建校以来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校园上下的兴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3日上午,密苏里大学生物系为乔治·史密斯教授举行了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他介绍说他是凌晨四点半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电话的,当时,他正在煮咖啡,还以为是有人开国际玩笑。不过,他幽默地说,他马上就意识到这个电话是真的,因为电话杂音很大。他还纳闷为什么瑞典人样样都做得很棒,却唯独搞不定电话!同时他也感慨,如果是十五年前拿到这个奖,对他的研究该有多大的帮助!如今他正在享受他的退休生活。3日下午密苏里大学又开了一个全校的新闻发布会,把这一庆祝推向了高潮。
乔治·史密斯在密苏里大学生物系新闻发布会上接受采访。(图片由宋齐生,张冰提供)
密苏里大学的华人教师、学生、学者积极参加了这次新闻发布会,在场的几位华人科学家与史密斯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在场的两位华人教授宋齐生(上图)和张冰(下图)恭贺乔治。 (图片由宋齐生,张冰提供)
华人教师、学生、学者参加密苏里大学生物系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 (图片由宋齐生,张冰提供)
不管是在平时的私下交往中,还是在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乔治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谦逊、幽默和平易近人。 在两次新闻发布会上,乔治坦言他没有想到他自己发明的技术会这么厉害。他谦虚地表示,他没有做多少,是后来格雷格·温特和其他人使用了他的技术,做出了很大的发现。是他们给他带来了诺贝尔奖,当然温特自己也得奖了!他还说,他才发表了50几篇论文,算不上很成功的,以至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美国国立卫生院)很多次都没有批准他的研究经费申请!
一般人发明了这样好的技术,马上就会去申请专利,或者开公司赚钱。然而,乔治选择让别人无条件地使用他的噬菌体展示方法。看来,他的慷慨大度和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当记者问到他将如何花费这笔奖金时,他太太Marjorie Sable 教授在旁边悄悄地提醒他,“Scholarship!” (奖学金)。原来他们已经计划好了将这笔财富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夫妻同心,令人敬佩!
乔治的聪明才智毋容置疑。在此,我讲一讲乔治不为外人所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面。乔治近年来教一门新生的课,《生物学中的数学》,曾经邀请我讲授神经遗传学和果蝇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价值。他和学生的亲切互动,影响着所有跟他接触过的人。作为旁观者的我感受良深。
乔治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在同事中人人皆知——每次听报告时,他似乎都听睡着了,但是他”醒’来却一下子会问出很深奥的问题,震惊四座。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数学底子很扎实,他的许多问题都是定量性的,他能取得今天的荣誉并不让人意外。
生物系的教授Pam Brown和乔治现在还在合作,她清楚地记得多年前的一件事。当初Pam来面试工作时,把小儿子也带在身边。招待晚饭的时候,乔治没有安排带她去餐馆,而是把她和孩子请到自己家里,做意大利面给他们吃。乔治此举是担心去餐馆吃饭对小孩子太约束,当时Pam印象深刻,心中非常感激乔治的细心周到。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个看来很小的举动,促使她选择了接受生物系的聘请。朋友和同事们都知道,乔治一向很喜欢小孩子。
天气允许的时候,乔治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他很早上班,手中离不开咖啡,常常邀请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一起喝咖啡。乔治的down-to-earth (低调, 谦虚)是出名的,大家都喜欢这位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的教授。乔治对教学很热爱,即使系里和学校给他办了新闻发布会的当天,他还是按时教课了,做他的学生是很幸运的!
乔治的低调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现得再为明显不过了。他穿着平常的衣服,没有西装和领带。在校长介绍他之后,他风趣地说,如果你辨别不清是哪一位拿了诺贝尔奖,你应该知道一定是台上没有西装革履的人!一位记者让他用普通语言解释他的研究,自嘲地说自己是傻瓜。乔治笑着答道,我跟你一样傻,满屋的人都放声大笑。
乔治77岁了,他的胡子有点白,却几乎没有几根白发。我曾问过他的头发是不是染的,这位生物教授自豪地说,没有染过,是爹妈给的好基因!生物系教授David Selzer回忆起,乔治1975年刚刚来到系里做助理教授时,留着齐腰长的头发,在比较保守的密苏里还是少见的!而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乔治的妈妈吸烟,为了鼓励妈妈戒烟,他跟妈妈约定,等哪天妈妈不再吸烟了,他就把头发剃短。原来乔治是一个智慧机灵的大孝子!
人们常说,于平凡中见伟大,乔治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平凡而又具有优秀品质的学者。作为同事和学生的我们,有幸与乔治这样人一起共事,并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受益良多。
注:本文由张冰(密苏里大学生物系 教授)执笔,由宋齐生 (密苏里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 李晓娟 (密苏里大学植物科学系访问学者) 李晶晶 (密苏里大学植物科学系博士生)协助完成。
撰文:张冰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以“美国华人传媒”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
━━━━━━━━━━━━━━━━━━━━
请加小编微信号 | CAeditor
广告、转载、投稿、读者讨论群
━━━━━━━━━━━━━━━━━━━━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阅读原文 Read more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