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请关注“美国华人

公众号:美国华人 ChineseAmericans

客观、理性、包容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上月末,川普总统的一则推特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这位去年作为“年度人物”登上时代封面的大人物,今年会蝉联吗?毕竟,过去这一年,川普凭一己之力制造了无数的话题和事件。时代杂志说,谜底等待12月6日揭晓。


今天就是12月6日。


一大早新闻就传开了:今年的年度人物,是#MeToo运动。时代周刊把她们叫做打破沉默的人,她们开口发声,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一个又一个知名人士被揭穿皮袍下面的小人本色,一个又一个被轰下神坛、黯然离职,有的还要面临诉讼。


她们揭露的不只是“职场性骚扰”,她们控诉的是整个男权中心的文化积弊。这场自社交网络发起的运动,会继续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让整个社会文化从此清算、从此改观吗?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这张封面上,从左到右分别是:摘草莓的女工Isabel Pascual、公关人员Adma Iwu、演员Ashley Judd、Uber工程师Susan Fowler及歌手Taylor Swift。实际上这是局部,完整的照片上还有其他人。


#MeToo运动怎么来的?这要回溯到女社工Tarana Burke,她的关照对象是被侵犯、被骚扰的年轻女孩,#MeToo标签最早就是她的主意。这个饱含着同情和关爱的短语,激发了千千万万受伤害的人抱团取暖。她说,“该羞耻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那些做这些事的人,他们才应该感到羞耻。”


好莱坞女演员Alissa Milano有感于所谓“潜规则”的普遍,利用自己的粉丝号召力表示,只有那些被性骚扰、性侵犯过的女人把#MeToo这个标签亮出来,全社会才有机会切实看到,这些事情有多么普遍。她说,“这将把话语权从那些侵犯者手里夺走,让那些受害者得到了赋权。”


好莱坞是性骚扰、性侵犯的重灾区,也是抵抗运动的前线,Harvey Weinstein的倒掉是个标志性事件。Rose McGowan长期在社交网络上跟好莱坞性骚扰“潜规则”作斗争。Ashley Judd在一月份的女权大游行上慷慨激昂地背诵了《我是个龌龊女人》这首怒吼般的诗歌。早在1997年,她的事业刚起步时,被人介绍认识Harvey,结果被他骗到酒店房间里图谋不轨,她逃脱之后,并没有忍气吞声,而是一直在发声抵制潜规则。Taylor Swift著名的$1美元索赔案揭露了性骚扰无处不在,对她实施冒犯的竟然只是一个普通的DJ。


公关人员Adma Iwu屡次经历性骚扰,甚至被男同事当众抓私处,她代表的是每个普普通通的职场人士。她说,“我受够了被指责自己的穿衣、举止方式,被指责我们是自找、是不检点,我们有愤怒的权力!”工程师Susan Fowler在网上揭露了Uber公司的性骚扰文化,最终搬倒了公司总裁Travis Kalanick,还有二十名其他员工被解雇处分。


相关文章

☞ 粉红 | 百万女性游行的火种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我的龌龊比不上街头那些

玷污了城市的南方联盟旗帜

也许南方会真的再次崛起

也许对有的人来说这些旗帜从未降下

我不知道魔鬼能被招魂

可我感到希特勒的幽灵正在大街上游走

只不过一撮小胡子换成了头顶的假发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但她们不是没有顾忌。摘草莓的女工Isabel被男人屡次骚扰,但不敢声张,只有自己暗自流泪,否则那人就威胁要伤害她的孩子。她虽然站出来登上封面,但是依然不敢使用真实姓名。Susan Powler说,许多女性担心报复,担心被人说成是倒打一耙或者吸引注意力,从而不敢表露心迹。


在致谢推特中,Alissa Milano没有忘记提醒,33%的女性都遭受过职场性骚扰,65%在街上受到过骚扰(其中23%被咸猪手摸过,20%被跟踪过,9%甚至被迫做涉及性的事情),每98秒钟,就有一个女人被侵犯。


在美国,1/5的女人曾被人强奸或者试图强奸。94%的受害者都有心理创伤后遗症(PTSD),其中1/3考虑过自杀。在少数族裔群体中这些数字更加痛心:20%的非裔女性一生中遭到过性别暴力,只有不到1/10的人向警方报案;印第安妇女遭受的性别暴力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高达27%;变性人群体是最易受害的群体,遭遇性暴力的比例达到67%,其他LGBT群体也是居高(40%的男同性恋,47%的双性恋,12%的女同性恋)。此外,1/10的性侵犯受害者是男性。而所有的强奸案例中,只有2%的犯罪者受到监狱惩罚。


这个年度人物的揭晓日期另有深意般的巧合。每年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而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期间是联合国倡议的消除性别暴力“十六日”,各地开展多样的倡导及教育活动,是为“十六日行动”。Emma Watson代言联合国妇女权能署发起的、以促进性别平等为宗旨HeForShe(他为她)活动,鼓励男性勇于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性别不平等事件做出行动,主动去成为改变社会的原动力。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相关文章

☞  三八女性大罢工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百万女性游行之后

活动进一步演化成了三八大罢工

重写联结上了先驱的激进精神

并倡导女权与人权的同质精神

个人的

就是政治的



今年将作为女权运动风起云涌的一年而载入史册,年初,全球性的女性大游行反对歧视、呼唤人权,三八国际女性日的大游行是2017年Facebook上被谈论最多的社交事件,十一月份的#MeToo运动则是成效显著的社交网络浪潮,对于性骚扰、性暴力的反思进入社会意识的主流。


时代周刊的这个年度人物选择,使得相关的理想主义者们更加深受鼓舞。但是面临的阻力仍然相当大,交通部长赵小兰本周甚至表示,遭遇性别暴力是许多女人心中“肮脏的小秘密”,很有“常态化”之意。虽然她表示将站在投诉者一边,却同时又说,受害人纠结于过去是再次加害于自己,是负能量的表现。这样的态度绝不是少数,而是跟男权文化、跟性别文化沆瀣一气的典型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今年Dictionary.com评选的关键词“Complicit”。


男演员Terry Crews说得好:“为什么总是谈论受害者呢?我们要转换话题的重点,谈谈这些加害者。”与其告诉女人怎样不被侵犯、不被骚扰,不如告诉男人怎样不去侵犯、不去骚扰;与其把话题和众人的审视集中在受害人身上,不如把这种聚光灯打在加害人身上,让他们直面正义和道德;与其把“受害人”标签看作一种同情和怜悯的身份,不如把勇敢面对、克服和曝光那些行为的人看作可敬的英雄气概。就像知名女主持Megyn Kelly说的,“我以前只希望在我女儿那一代会变好,但是我现在知道,从我自己做起就能带来改变!”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作者:周宇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打赏支持作者
   长按二维码!


请读者广为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其他媒体如要转载,请联络本公众号。

推荐阅读

2017税法改革的“圣诞大礼”属于谁(附民调)

黄亚生:加强对朝制裁,必须跨越国家意识形态的局限

反对性骚扰的浪潮能在沙滩上跑多远

人物 | 西南联大10号教室一代同窗学友的传奇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美国华人

客观、理性、包容

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 打破性别文化下的沉默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授权:[email protected]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Read more

阅读“美国华人”精选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