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美国华人”
公众号:美国华人 ChineseAmericans
客观、理性、包容
资中筠与丈夫陈乐平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那天,为了找资中筠的一篇文,我在谷歌打入资中筠三个字,后面自动跟出来的选项中有一个是“资中筠的婚姻”。免不了俗的我抑制不住好奇,点了这一项。这一点,让我看见了一个我心目中的美满婚姻。
有一个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80年代初,资中筠首次赴美做访问学者,丈夫陈乐民穿着露出棉絮的破棉袄上班。资中筠回国后,女同事开玩笑说,老陈活到五十五,衣服破了没人补。资中筠反唇相讥说,我们同病相怜。
一句“同病相怜”充分体现了资中筠完全把自己与丈夫看成是对等的。她说,陈乐民从不要求她做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还说陈乐民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大男子主义低级趣味的人”。曾有记者问资中筠:“在熟人和朋友中,与您在学术上最为知音的是谁?”资中筠想了半天,清晰地说:“陈乐民。”
资中筠与丈夫陈乐平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我同时读到的还有资中筠写的“怀念丈夫陈乐民”一文。文章很短,笔墨也不浓,但句句入我心怀。当读到“他知道我在关注什么问题时,常常会忽然拿一本书走到我书桌旁,指给我看某一段话可能对我有用”这样的字句时,我心头不禁一动,想起了另一个美满婚姻中一模一样的场景。那个婚姻在大洋的这一边。
我早就知道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堡(Ruth Bader Ginsburg)的婚姻非常美满,但读《Sisters in Law》(《法律姐妹》,作者Linda Hirshman,该书讲的是美国最高法院最早的两位女大法官事业上一路走来的坎坷和辉煌)一书时,其中一个细节依然令我感慨不已。
话说露丝那天正在自己的书房里聚精会神地工作,她丈夫马丁·金斯堡(Martin Ginsburg)迈着华尔兹舞步飘了进来。马丁是税务律师,他要给露丝看一个他经手的案子。露丝不耐烦地说“我没有时间看税务案”,但马丁很坚持,读了之后露丝才意识到,马丁为她发掘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争取女权的案子。
该案说的是终身未婚的男子查尔斯·莫里茨(Charles Moritz)作为他81岁寡母的唯一照顾人,依照法律在报税时扣除了600美金照料费。从来没有遇见过单身男子与母亲的这种关系,那时的税务局只允许女性的照料人、鳏夫或是虽然结了婚但其妻子因残疾等原因无力承担护理老人任务的不幸男子享受这个税务福利,因而拒绝了莫里茨的扣税申请。换句话说,这个税法的实施上,男女有别!
1954年,新婚的马丁和露丝在马丁服兵役所在地Fort Still, Oklahoma。就是在那里,马丁自学了Escoffier的法国菜。(图片来自美国最高法院收藏。)
自法学院毕业后就致力于妇女平权的露丝一直在寻找理想的案例。那个年代,女性还是相当受歧视的,不仅仅是在法律上,更是在文化上,在社会舆论上,所以要直接争取女权,各方面条件并不是很成熟。但这个案子是男性的权利被剥夺了,而要争取这个权利的理由和结局就是要求对男女一视同仁,所以这是一个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案子,奇妙无比。当时因为该案已经在税务法庭上败诉,接下来就是上诉到地方的联邦法院。于是马丁继续担任税务律师,而露丝则承担权利平等方面的辩论,这时候的夫妻合作真正是珠联璧合了。
这是露丝的第一个妇女平权的案子。接下来,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一个个案子去争辩,一点点权利去争取,走上了妇女平权的不归路。
法律上的权利争取大多是由一个个案例构建起来的。寻找理想的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也是有可能胜诉的关键。马丁是时时把露丝的事情放在心上,才为她发现了如此理想的案子。露丝深知马丁在她生活中的份量,用她本人的话说,“我生活中惠受了诸多幸运,但没有任何事情比得上我与马丁·金斯堡的婚姻。我没有足够的语言来描述我聪明过人、精力充沛、永远是满满爱意的丈夫。”“没有他,我不会得到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位置。这根本就不是秘密。”
1993年8月19日,在克林顿总统的注视下,露丝宣誓就职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手持圣经的是她丈夫马丁。最右边是主持宣誓的当时的首席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图片来自网络。)
的确,尽管露丝非常的够格,没有人鼎力推荐,要成为大法官的人选也是不可能的。当那个大法官的位置出来时,马丁动用了他的所有人脉,后门一直开到当时负责挑选候选人的主要人物、白宫律师伯纳德·努斯鲍姆(Bernard Nussbaum)那里 – 马丁请他的朋友安排三对夫妇(Ginsburg夫妇与努斯鲍姆夫妇以及马丁朋友夫妇)一起吃饭,而这顿饭使得努斯鲍姆坚信露丝是最佳人选。待到总统克林顿与露丝见了面后,做出任命露丝的决定时,已经到了克林顿要去看一场球赛的时候了。他告诉努斯鲍姆,要看完球赛再给露丝打电话。努斯鲍姆不忍心让露丝苦等,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电话告诉她:“我不知道你平日什么时候睡觉。不过今天晚上,你不要早早上床。”露丝听懂了,努斯鲍姆说他听见电话那边哭出了声。
马丁为露丝如此努力是因为他把妻子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或者说因为他充分认识到妻子的价值,他把妻子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事业更重。 露丝一直说,马丁是她唯一有过约会的人,因为马丁在乎她有没有脑子。如果再考虑到那个年代,这份珍爱就更难能可贵了。
想象得出吗,露丝和其他女生虽然考上了哈佛法学院,法学院院长却在刚开学时特意召集所有被录取的女生一起吃了顿饭,而这顿饭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这些女生说明为什么她们那么有价值,居然可以占据一个本该属于男生的位置。《法律姐妹》中也如实记述了美国最高法院最早的两位女大法官事业上早期的艰辛。那时候女性要做专业律师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露丝早期在面试完一个律师工作后被问“要不要来做秘书?”露丝的回答简单明确,“不!”这两位法律界女性的先驱都是走的“曲线救国”之路,一路辗转才最后到达了一个法律专业人士,无论男女,所能达到的最巅峰。
达到这个巅峰,自身的颖慧和超出常人的努力是首要条件,但生活伴侣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与陈乐民一样,马丁也是“一个脱离了大男子主义低级趣味的人”。马丁与露丝婚后两人“协约”共同分担家务,他们一周每人负责做三天菜,剩下一天则取决于当周两个人工作量的多少,由做得比较少的那位负责。但是露丝就是没兴趣好好学做菜,有了孩子后,因孩子不喜欢妈妈做的菜,更因为体恤妻子,马丁就高高兴兴地独自承担了家庭厨师的角色,并成了远近有名的高手。如果不是他肯放下身段,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样的,资中筠说,陈乐民“对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对这‘平等观’的尊重是由衷的,不是迁就和被动,是出自他自己男女平等的理念,也贯穿在他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中”。“回顾半个世纪的相携相处,可以用‘精神的’和‘默契’两个词来概括。多少事,尽在不言中。我们的确从来不过生日,没有互送过礼物,包括结婚也无所谓定情的‘信物’,唯一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我母亲知道他喜欢写毛笔字,送给一块砚台。”我的理解,这并不是贬低送礼物的意义,而是深刻解读了帮人帮在点子上的道理,关键看接受者最在乎的是什么。论帮人,雪中送炭永远是胜于锦上添花的。
在他们的金婚纪念之时,陈乐民挥毫写下“志同道合,相互提携”几个字赠与妻子。资中筠说“这八个字包含了我们相伴一生的丰富内容”。
的确,理想的婚姻应该是彼此相互提升的。这个提升既是由于对方的帮助而来,也是因为爱对方而对自身产生的激励 – 双赢的婚姻不就该是如此的吗!而这个也更证实了太多人不懂得、不理解的一个道理:理想的爱是自己挣来、赢来的,不是“要”来的。
期盼理想的婚姻?首先优秀自己!
作者:溪边愚人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请读者广为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其他媒体如要转载,请联络本公众号。
《论政见不同人士如何在节日聚餐中避免大打出手!》
《一文读懂美国国债、赤字和税,看完让你失眠到感恩节》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授权:[email protected]
阅读原文 Read more
阅读“美国华人”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