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冲突引发家庭冲突,两代人之间怎样交流和相互理解?

美国华人


1751篇文章

我想对我们的华二代说,我很欣赏你们的独立精神和同情心,你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是我的心里话。人到中年,蹉跎岁月给予了我们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但同时也让我们趋于保守和现实,所以我很羡慕你们的年轻、活力、勇敢和各种可能性。


正文共:4718字预计

阅读时间:12分钟

撰文:黄敏


种族冲突引发家庭冲突,两代人之间怎样交流和相互理解?

(图片来自flickr)


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华人圈对于如何看待种族问题、上街游行、暴乱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耶鲁华裔学生写给爸妈和华人社区的公开信,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众多不同观点的评论,也在不少家庭里掀起了两代人的波澜。


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 这篇文章从父母与孩子互相交流的角度谈起,很客观。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所提倡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尊重,这也是我一直欣赏的亲子交流方式。


这里也想谈几点我的想法:



先倾听孩子的想法



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创伤、生存的艰辛、以及对美国历史、文化、人文方面有不同的认知,我们与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不仅有年龄上的代沟,还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这更增加华一代与华二代沟通的困难。这不是哪方对或哪方错的问题,而是差异问题。减少差异需要彼此更多了解对方的成长文化和经历。与孩子交谈时,我们首先需要去掉”我对你错”的观念,要发自内心地承认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盲点,这会帮助我们以更加谦虚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以及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与孩子产生共情



读了几篇家长回复孩子的信,有支持孩子的,也有不大同意孩子观点的。有些文章,似乎有理有据,但读后有种“被说教”的感觉。我自己都有这种感觉,可想而知孩子的读后感了。难怪两代人难以沟通,因为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当孩子的情绪比较强烈时,尤其是孩子谈到一个很有激情又看得至关重要的事情时,有效交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 共情——了解孩子深层的强烈的情感和感觉的能力,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愤怒和沮丧的能力)。如果家长省掉这一步,而急于直接进入用数据、逻辑、引经据典、旁证博引地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似乎是比较普遍的我们这些理科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往往会碰壁。

我们的成长文化和经历没有情商这个概念,一个用大量数据、逻辑推理严谨的人,不一定就是情商高的人。很难要求一个对自己情绪不敏感的家长,会把重心放在关注孩子的情绪上。只有当我们先暂时放下我们的论证,以真诚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时,孩子的心才会与我们连接上,交流的渠道才会通畅。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不是仅仅在钱财和精力上,更在于你是否有强烈的意愿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和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共情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反复的实践锻练。你想啊,两个独立的人,特别是当观点相悖时, 我们还要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这有多难啊!我同时希望孩子也以同理心去了解父母看问题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局限性,而不是简单责备家长。即使通过彼此交流还未能达到一致,那么就真诚地尊重彼此的不同吧,agree to disagree。


这个互相了解的过程非常珍贵,它帮助彼此了解有相同社会背景下一批人的相似性,拓宽彼此看问题的角度,让我们更加有包容心——包容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华二代希望更多父母为非裔发声,而不要保持沉默,我能理解孩子的心声,也支持他们的观点。确实,社会都需要更多的热心于社会改变的倡议者。但同时我也想表达的是,如果我不太关心政治,我希望不被贴上“保持沉默“的标签,因为我有选择“沉默““不关心”的自由。真正的民主是在追求自己自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自由。包容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民主价值所提倡的。它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好好地珍惜和保护它。


我想,只要我们以身作则地尊重孩子的观点,即使我们与孩子的观点不一样,相信孩子也会尊重我们的观点。这时,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



鼓励孩子的独立精神



在有些回复孩子的家长信中,我看到一些不够尊重孩子、带有评判的言语,我很不赞成。我还注意到华人家长中有个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当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冲突时,许多家长似乎很自然地一次又一次地拿出”自己艰辛的移民奋斗史”,来提醒孩子,他们的行为有愧于父母的付出。这把双刃剑,让家长感到无比的委屈和伤心,让孩子感到沉重的负罪感和痛苦。孩子们在乎亲情,心中对正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很重要,这两者不应该矛盾。

孩子虽然出于我们,但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有不同于我们的观点,有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把对孩子的付出变成了他们的负担,更不应该把我们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对他们的束缚,那对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啊!相反,我们应该为孩子的自我探索和独立精神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孩子之所以成长为一个尊重父母、懂得感恩的人,父母言传身教的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文化一定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来自不断的埋怨;是来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父母的说教。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孩子开始的,一路的磕磕碰碰正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必付的学费。年轻人也许缺少我们的人生经验,看问题欠缺全面,甚至还有股傲气,但这才是年轻人的特点啊。作为一位家长,我欣赏年轻人身上那种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探索、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对自由个性张扬的向往和对社会的关注。年轻人身上的这种理想主义色彩、血性和激情,正是他们特点,也是他们的财富。



如何看待游行示威



我反对一切危害人身安全、破坏公共设施的暴力行为。不能因为游行是正义的,就姑息不法行为。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极少数的不法行为,就反对游行。我们需要把绝大数的和平抗议活动与极少数人的动乱和不法行为区分开来。看到如此多的不同肤色的人,为了伸张正义,能自由地上街游行、表达自己的诉愿,真的很感动,这在很多国家是不可想像的事,这不正是这个民主法制国家的伟大之处吗?美国的民主和法制能发展到今天,它的每一步进程,都是与几百年来千千万万的民众的呼吁和参与分不开的。


我是big  believer of non-violence,无论是行为上或是语言上。我何尝不希望每次游行都没有少数人暴力行为的发生,但大家也不能不承认,在人类历史的现阶段,这种愿望也只是美好的梦想,不是现实。那么在这个美好梦想未到来之前,我们就不能上街游行了吗?这次和平游行的队伍组织者、民众和政府官员,都一再强调和平游行的重要性,不要被有些人利用而偏离了诉求的本意。


我在美国生活三十多年,这个国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人人可见的东西(那都是副产品),而是两点:


一是以人文本:承认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诉求,在法律的范围内,给予不同诉求的人以一定的自由空间,是对人性的尊重,从长远来看,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第二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各种不同的观点都摆在那,靠我们每个人不断地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它鼓励挑战权威,普通老百姓可以公开批评政府甚至总统。正是这种公开的讨论和批评,不仅对政府起到了监督和推动改善的作用,对民众也是一个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


这两点深深地扎根于它的文化之中,我个人认为这是这个国家的两大法宝。美国的问题实在是太多,有很多很严重的问题,但以上两个法宝帮助这个国家不断地追求改进,它的进步也许很缓慢,还时不时倒退几步(这也许是追求民主必须付出的代价),但重要的是整个民众在进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成长中,在参与中。我认为,真正能代表美国精神的不是政府,而是民众;不是政策,而是文化价值。


喜欢甘地的那句话:”用温柔的方式也可以震撼整个世界。” 希望能看到更多抗议者以和平的方式表达诉求,也希望政府严肃对待民众的诉求,改善体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何看待黑人的痛苦和愤懑



如何使游行抗议者与警察的冲突尽量减少,我认为首先要empathize(同理)他们的诉求和愤怒。

黑人的历史是残酷的,长期以来的不平等的对待不堪入目。我近来刚好有兴趣读些美国历史方面的书,五十多年前,即使是总统或副总统的黑人服务人员,路经美国南部时想找一个能接受黑人的旅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由真实故事为蓝本改编的电影巜绿皮书》(“Green Book”)到小说《杀死一支更知鸟》(“To Kill a Mockingbird“),无一不展现给我们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面:贫困还不是对黑人最大的伤害,失去了人的尊严,如动物一般地度日,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活着,这种长期以来对黑人心理所造成的创伤,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朋友告诉我她的亲自经历,她刚到美国,看到黑人男子,潜意识会有些紧张,本能想避开。后因工作关系,需要向黑人学生搞社会调查,她告诉我,当读到黑人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时,她震惊了,没想到黑人孩子是如此忍辱负重地生活。


从社会和政府层面,如何更有效地帮助非裔,比如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根本上自立,而不只是发放福利等,我想这也是很多关心这个群体的人,包括华人社区讨论比较多的,很多观点和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这是华二代看到的、感受到的、触动了他们那颗年轻的同情心的角度,那就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地说黑人的现状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奋这些表像,而没有更深刻地看到心灵创伤对人行为和思维的巨大影响,那我们就把事情简单化了,我们也许就永远不能感受到黑人的巨大痛苦和悲伤,也许就永远不能理解黑人长期积压的那种愤懑和绝望。


只有当痛苦和愤懑被看到、被理解、被共情,痛苦和愤懑才找到了正常的疏通途径。


简单地以武装力量来压制这种愤懑,只会火上浇油,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法律和秩序(law and order)对于保障人民和财产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法律和秩序的执行站在了广大民众的对立面,也许就值得反思了。


在这次游行中,我看到take a knee (单膝跪下)这种姿态,虽然无声,看似无力,但它却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我理解你们的痛苦和愤怒。瞬间,与抗议者心与心的连接就这样神奇般地产生了——这就是 empathy同理心的力量。最近几天,游行者把重点放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上(make their voice heard)。我想这也是民主进程中,民众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而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成长过程吧。


说到这里,我还想补充一点:我反对任何极端,单膝跪下只有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才彰显其意义,而选择不单膝跪下的人,不应该有任何压力做出这一选择,更不应该遭受任何批评。如果公众施加压力让政府官员单膝跪下,我认为这不仅违背了单膝跪下的初衷,也破坏了民主自由的根本价值。


我第一次看到take a knee(单膝跪下)是儿子5岁时的一场足球赛。若有队员受伤,既使是竞争对手的队员,比赛暂停,分散在足球场的全体队员,朝着受伤队员的方向,一致单膝跪下,表示同情和慰问。在儿子后来十多年篮球、长曲棍球的每场比赛中都可以看到。我觉得这是美国一个很好的传统,它在向孩子们传递一个信息 :既使有时候我们会彼此竞争,但当有人受难时,此刻,我们不再是对手,我们都是同类 — 人。


正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的”We are human beings, equally vulnerable and equally wonderful in the sight of God. We rise or fall together.”(我们都是人类,在上帝眼中同样脆弱同样精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不管是什么肤色,我们首先都是人,有人的共同需求,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个世界远远不够完美,只有不分种族不分肤色的人的互助、包容和尊重,人类的文明才会发展。



结束语



最后想对我们的华二代说,我很欣赏你们的独立精神和同情心,你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是我的心里话。人到中年,蹉跎岁月给予了我们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但同时也让我们趋于保守和现实,所以我很羡慕你们的年轻、活力、勇敢和各种可能性。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满着很多的诱惑,希望你们在勇敢探索自我和世界的同时,让良善、尊重和正直伴随着你们,祝福你们!







撰文:黄敏

编辑:Jing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



推荐阅读

明州的友善之光,何时照到George Floyd的身上?

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听听教育专家怎么说

心痛!18岁黑人孩子的视频分享妈妈的16条不成文戒律 | 图姐

响应耶鲁女孩,哈佛大学生也有话对爸妈和华人社区说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美国华人

客观、理性、包容

种族冲突引发家庭冲突,两代人之间怎样交流和相互理解?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微博:@华传媒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email protected]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Read more

更多精彩内容

点赞就点“在看”(Wow)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