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系列五篇之三: 逻辑之路:从Catharine Baker到Steve Glazer

文毫

首先说明,我把本文的标题命名为“逻辑之路”,更多的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不是严谨的逻辑原理或各种逻辑理论之论证。目的是用来笼统地表述从我们AD16区(加州众议院第十六选区)华人去年支持Catharine Baker 到今年我们SD7区(加州参议院第七选区)华人支持Steve Glazer,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内在合理性,存在符合咱们华人民主参政议政,进行理性诉求的思考逻辑。

去年AD16区有三个主要初选候选人:Catharine Baker,Steve Glazer,Tim Sbranti。对于AD16区的华人来说,初选基本上是在支持Catharine Baker还是Steve Glazer之间纠结,Tim Sbranti作为民主党原教旨忠实党徒,则是早早被几乎所有华人和华人组织排除在外。今天以回溯的目光看,应该说,去年的Catharine Baker和Steve Glazer确实都是合格的华人支持对象。二人的政见高度重叠,二人政见与华人理念高度接近,二人都是温和中间派人士,二人也都有优于同侪的个人素质。最大的不同,是二人属于不同的党派。而恰恰正是“党派”二字,是Steve Glazer被大多数华人最终放弃支持的决定因素,这也成为当时一些华人政治组织之间的分歧之源。从今天看来非常清楚,当时那个“党派”考量是SCA5必然导致的正常逻辑与心理认同。因为SCA5的臭名昭著,直接挑动着华人和亚裔最敏感的神经,所以它一出笼就成了过街老鼠,让华人,特别是AD16区没有传统政治包袱的新移民,对民主政治和参与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视角,主要表现在对共和党的认识和认同。强烈情感因素驱使,使得这种认识和认同呈现出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之势,最终导致了在去年中期选举中,在AD16区,“选党”的原则,压倒性地超过了“选人”的考量。相应地,不少新移民,一反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传统思维习惯,因此成为了坚定的共和党人或者共和党理念的支持者。

这种“选党高于选人”的观念,因为有特殊阶段群体特殊情感的介入,使得去年的华人民主政治参与中,具有了某种“革命”的性质,并且因为“革命”的成功,让这种观念进一步占据了一定的道义和民意基础。但是斗随星移,时过境迁,今年的SD7区选举中“选党”的因素不复存在了。在当前没有共和党候选人的实际情况下,华人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在民主参与过程中,继续“无脑”地只是“选党”,而不是“选人”?放弃继续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或者说,继续“革命”?当然不合适,窃以为这是不理性,与时俱进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华人在民主政治参与的初级阶段,就偏离正确的轨道了。本人认为,理性地看,“选人”还是我们华人需要的最基本的,贯穿始终的普遍原则,目的就是支持对人,建立坚固的联系纽带,以期望找到华人利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SCA5之类产生的党派立场的议题,更像是"选人"上的加权因子,权值的大小根据实际议题性质决定,包括是不是决定要把“选人”扩大化为“选党”。像SCA5这样的议题,权值是如此之重,以至于在去年的AD16区选举中,"选人"完全让位于“选党”。从去年的讨论和实践经验中得到的一个共识,就是华人需要重视和支持两党内部持中间温和立场和路线的候选人,只有这些人才最有可能突破党派基本立场(如SCA5反映的就是民主党的基本党派立场与核心价值),也只有这些人才有可能更好地代表身为中产阶级的绝大多数华人的利益。极端的共和党人,套用几十年以前国内时髦的一种表达方式,往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极端的民主党人,往往是“无产阶级,工会”的代言人(说明,美国工会不等于“无产阶级”,定义为某种强大的势力组织更加贴切),统一地说,这些处于两个极端的人往往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党派核心利益的捍卫者,要与这些人连接在一起基本上没有可能。

今年SD7区初选过程中,出现了三个主要的候选人:Steve Glazer,Joan Buchanan, Susan Bonilla, 三人除了全部是民主党籍候选人外,与去年AD16区三个主要候选人有惊人的类似。其中Susan Bonilla是类似去年Tim Sbranti的候选人。基于类似的考量,我们完全可以做类似的处理。而Steve Glazer和Joan Buchanan二人,由于温和,或者相对温和的政治立场,以及对教育上类似或基本接近的立场,本来会造成华人支持者中z一定程度上的分歧,但是Joan Buchanan初选出局了。 所以,我们去年就已经相当熟悉的Steve Glazer,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今年所有华人支持的不二人选,应该没有任何疑问。

也许经过去年的洗礼,许多对民主党已经产生强烈的情感偏见的共和党华人或者支持者会因为党派因素,心理上有些难于接受。但是在去年AD16区成长起来的华裔共和党人或支持者,没有理由不接受Steve Glazer这样的民主党人士。一个已经秉承温和中间路线的政治人物,一个有勇气在去年中期选举中跨党派支持Catharine Baker的政治人物,一个已经实践证明能够跨党派合作的政治人物,一个因为其温和中立立场而获得Catharine Baker以及加州共和党支持的候选人,一个和Catharine Baker一样,同时受到Contra Costa Tim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背书的候选人。而且,换个角度思考,参与民主政治就像找医生治病和预防疾病,理由都是一样。我们今年支持Steve Glazer,也可以说是因为我们反对Susan Bonilla,这都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的–亦即我们的初衷:继续表达我们华人的政治存在,表达维护华人利益的诉求,以及展现团结一心的力量。

从现实选情上看,今年的Steve Glazer比去年的Catharine Baker胜选几率更大。首先,Steve Glazer是民主党人士,会在这个民主党选民占多数的选区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其次,Steve Glazer尽管初选没有超过50%的选票而一次性无悬念地当选,但他依然是以第一的姿态挺进5/19号的终选,和去年的初选时Baker胜出的情形基本一样。第三,我个人观察,收到Contra Costa Tim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这两个主要媒体的背书,意义重大,具有政治风向标价值。可以说是反映了本地的基础民意,因为媒体不需要对政党负责,更多的是对它们的衣食父母,也就是本地的人民负责。第四,这次选举是特殊选举,和去年是中期选举一样,投票率会偏低,所以同一张选票,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局面,对咱们华人团结一致,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成为关键少数族裔,又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好契机。利用这样一个好历史契机来支持一个很可能的胜者,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候选人,这个可以说能够体现一种政治智慧,是成熟理性逻辑思考的一个典范。

(谢谢辛川,提出了许多内容和文字上的宝贵建议,这是基于他的建议,于4/21号修改的版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