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谈如何做美国人(24): 一个华裔15年的心路历程,不认同到认同?

Eric Liu是前总统克林顿的speach writer。在1999年第一本书 “The Accidental Asian” 中,31岁的作者讲到在大学是不跟亚裔在一起的,除了偶然 (accidental) 被生成一张中国脸,其他没什么可以认同的。他竟然在书的副标题中强调“native speaker” (母语是英语)并在书中突出他没有口音的英文,还用他加入到白人权利中心来说教。有些读者认为 Accidental Asian 是个扭曲的回忆录,作者不但对自我身份毫无把握,也对美国族裔问题缺乏真正了解。


李春燕谈如何做美国人(24): 一个华裔15年的心路历程,不认同到认同?


15年后做了父亲,更成熟的Eric Liu意识到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这在他第一本书中是看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我们因一张中国脸被怀疑是“老外”的长期偏见,认为我们应该提防这样的观念。这和他第一本书中抹去族裔认知有很大不同。我还没看他的新书,觉得比较两本书中作者的变化,也许不但能反应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还能看出这15年来美国社会在国际化中慢慢的演变。

Eric Liu在一个interview中说出了变化的原因。第一,他在西雅图参与到亚裔社区中,从很多mentors那受益匪浅 (对比他年轻时所在的白人权利圈)。第二,女儿的出生使他前所未有地注重他的华裔身份 (Chineseness),让女儿涉猎中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似乎是典型的二代回归的故事 “I now embrace my heritage more than ever.”

两本书标题的差异更耐人寻味,15年前要大喊“我是讲英文的”,15年后可以自己用“中国佬”来戏谑,不是体现他的成熟自信吗?看来二代有对自己族裔的认知是更能提高他们自信心的。

对于领路人的重要性,会另发文。这里思考的更重要一点在于:美国社会是否已经有足够进步,以至于现在作者以及更多华裔不必要强调自己是native speakers了?现在我们二代又面临什么问题?结合到中国的发展和媒体经常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我们的关注点是否已经从习俗、语言差异,一味抹去族群认知、希望融入主流 (assimilation) 等肤浅考量上升到更nuanced地步? 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争取入学平等,参与竞选公益,监督媒体偏见等一系列做美国的主人的行动?

————————————————-
【美国华人】 (ChineseAmerican.org) 是一个立场中立、传播美国华人正能量的互联网新媒体。其宗旨是:美国华人团结一心、关心政治、共同进步。

关注我们,请点击本文顶部蓝色【美国华人】微信名。或在微信“查找公众号”,搜索“美国华人”,或微信号:ChineseAmericans,再加关注。

浏览文中链接详细内容,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发表回复